人工繁殖真的不容易,可愛的熊貓不要絕種啊

| 日期:2017-02-06 | 責任編輯: Peggy | 分類: 野生動物新聞

近幾年,熊貓的複育話題變得熱門,把熊貓當作國寶的中國也投入熊貓圈養繁殖的計畫,但其實人工飼養的熊貓其繁殖成功率並不如野生熊貓來的高,為什麼呢?

 

野生熊貓喜歡獨居並有單獨的活動區域,只有發情期才會聚集在一起,加上母熊貓一年只有幾天是排卵期、發情期短,繁殖本來就不易。在人工飼養後,熊貓脫離野外環境,發情更加不容易。

人工飼養的公熊貓和母熊貓,只有在發情期才會碰面。

Ann Batdorf, 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 Via  http://www.livescience.com/images/i/000/086/368/original/panda-friends.jpg?interpolation=lanczos-none&downsize=*:1400

在野外生活的熊貓,到發情期時,會有特定求偶的形式,母熊貓會以聲音和氣味標記吸引公熊貓,接著公熊貓會搏鬥,勝利者才有機會傳宗接代。雖然不清楚母熊貓是不是只跟打贏的公熊貓交配或是有其他交配機制,可以確定的是,母熊貓有時還是會拒絕跟勝利的公熊貓交配。此外,在動物界裡,公熊貓的生殖器以熊貓的體型來說,算是小的,因此熊貓交配的過程較為繁瑣,也降低熊貓交配意願。

熊貓寶寶

Zoo Atlanta / Via  http://www.livescience.com/images/i/000/058/316/original/twin-panda-cubs.jpg?1382533853?interpolation=lanczos-none&downsize=*:1400

1950年代開始,大熊貓圈養繁殖計畫就開始了,但是到1970年代為止,整個計畫稱功的例子卻少之又少。因為繁殖計畫的熊貓都是分開來養育,只有到發情期才會碰面。但不像在野外那樣,母熊貓沒有留下氣味和發出聲音吸引異性,公熊貓也沒有為了交配互相爭鬥,少了這些程序,熊貓的發情更為不易。

 

近來,熊貓圈養繁殖計畫已經比以前成功很多。但還是忽略了熊貓的習性和他們原本的擇偶方式。2015年年底時,研究團隊指出,如果母熊貓和自己喜歡的對象配對,交配機率提升、懷孕生子的機率也會提高。

另外,研究團隊也開始思考,如果讓公熊貓互相爭奪分出勝負,獲勝者和母熊貓配對,是否會提高繁殖成功率,也許這樣做能提高熊貓的睪酮分泌和提高想發生性行為的動機。

 

原文出自: Live Science

熱門推薦

              推薦的不容錯過!